邵慧良的专著《写意:中国画发展方向》,站在历史的髙度对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的由来和发展进行了溯源和梳理。考证出仰韶时期的彩陶纹饰在五千年前就具备“写意性”。中国画的线与书法的发展互相渗透融合,并从书法的写意性中吸取了大量营养。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特别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是中国画家在封建专制社会中保持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精神源泉。
邵慧良以对中国画髙度负责的态度议事评人。他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细心论证,独立思考,秉笔直书。对在美术界享有盛名的徐悲鸿学派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画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大胆的评击,否定以西方古典绘画改造中国画做法。他对全国性大展中工笔画争金夺银,写意画踪迹难寻的现象从体制等原因上进行剖析,呼唤写意精神的回归。
他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历史趋势,曾受东方影响的西方现代美术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借鉴作用。
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邵慧良把老庄哲学和尼采等西方哲学的异同进行比较,把毕加索绘画语言和中国画语言进行比较,并对造型观念,空间构成,素描,强化张力,介入色彩等西方艺术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他还关注非州艺术,都市水墨,通过这些论述力图扩大中国画家的艺术视野和绘画语汇。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在民族精神的振兴,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宏扬实质是人性的复苏和张扬。卲慧良的学术研究,不仅为中国画,也为民族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二日
评论